首页>新闻动态>新区要闻

不同的战场 同样的担当

发布日期:2025-08-08 10:08来源: 滇中新区报

e289d897-ca53-4d83-95ef-0f46dc687abf

凌云社区举行升旗仪式。 李洁朋检查餐车。 樊金龙为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 栗娴珠(左)看望老兵。 李巧会和孩子们。

离开军营后,一批批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新战场,发挥坚毅、自律、敢打敢拼的精神特质,实现新的人生价值。

尽管身份有变,但他们初心不改,退役老兵们用忠诚和担当续写“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近日,本报记者走访滇中新区的一批退役军人,记录他们继续奋斗的故事。

栗娴珠:用行动传递拥军

在云南瑞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庞大的沥青储罐区旁,董事长栗娴珠驻足凝望。这位从武警云南总队走出的退伍女兵,用半生光阴在云岭大地上镌刻下实业报国与深情拥军的时代印记。

1990年的冬天,18岁的安宁姑娘栗娴珠带着“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信念踏入军营。在武警云南总队医院的3年淬炼,将忠诚与担当熔铸进她的血脉。1993年退伍还乡,面对政府安置的岗位,栗娴珠心中却奔涌着军营赋予的闯劲。“部队教会我敢打硬仗,创业就是新战场。”她婉拒安逸,毅然投身商海。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最艰难的时刻定格在2004年。当她在临沧市镇康县开发项目,出资近300万元修建盘山公路时,遇到难题,当地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历时5个月最终使这条蜿蜒13公里的“军民连心路”顺利贯通。建成后,驻市部队运输补给效率显著提升,当地芦子园村儿童告别危房教室,新建小学传出琅琅书声,边疆军民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每次走进退役军人事务局,就像回到娘家。”栗娴珠的肺腑之言道出深厚情感。创业路上,事务局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政策解读如明灯指路,融资帮扶似雪中送炭,技能竞赛搭建成长舞台。这份温暖催生出强烈的反哺情怀。公司成立伊始,她便立下铁规:优先招录退役军人。“部队是锻造品格的熔炉,退役军人特有的执行力就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她与昆明市、安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云南启迪军创平台精准对接,累计吸纳30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

拥军的温度在点滴中传递。当得知芦子园村小学已成危房,她当即斥资搬迁新建,保障军人子女就学;2012年伦敦残奥会前夕,得知“篮球女孩”武江艳训练经费紧张,20万元善款连夜汇出,助力这朵不屈之花勇夺桂冠;新冠疫情肆虐时,价值百万元的护手霜等防疫物资星夜发往驻市部队;公司更建立战备医疗物资储备机制,为部队练兵备战提供坚实保障。每逢“八一”、春节,满载慰问品的车队总会准时驶入军营,数年如一日。

这位带领企业斩获省级专精特新称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手握十余项专利的创业者,当她为现役军人家属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当她把公司退役军人子女送进理想校园,那些感激的笑脸让她更加确信:这条实业拥军之路走对了。

从青涩女兵到拥军模范,变的是身份岗位,不变的是为军旗增辉的赤子之心。座座沥青储罐见证着她产业报国的壮志,而办公桌上那枚军人勋章,始终映照着一位退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在栗娴珠眼中,这条用实业铺就的拥军长路,正向着更辽阔的天地延伸。

李洁朋:用作风见证本色

8月5日早上5时,在昆明航空有限公司机供品配品车间里,李洁朋和同事正在检查航班餐食、餐具、毛毯等机供品配备,入库、搬运、清点、出库、配品、核对……一整套流程下来,李洁朋身上的白衬衣已经湿了大半,但他顾不上休息,用手抹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小跑着回到车间,核对下一趟航班所需要的餐食、机供品。

昆明航空地面服务部党支部中有一支队伍——军旅班组,班组成员共9人,其中服役10年以上的退役军人有6人,占比66.6%,涉及业务范围包含了机上卫生、机供品回收、配餐代理监管、配餐仓库管理4大模块。机供品保障专员李洁朋就是班组成员之一。

地面服务部负责人介绍:“近期正值暑运,班组业务增加,平均每天要保障近60架次航班,最晚的机供品回收工作要凌晨4时才能结束,早上配餐工作最早要5时前到岗,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喊累,也鲜少出现工作差错。在配餐服务方面,优化餐食配比,收到旅客口头或书面表扬10条;在客舱环境卫生提升方面,班组通过科学制定清洁计划节省客舱清洁费用约9万元;客舱环境类服务问题项环比减少21%,客舱环境类投诉、旅客留言次数环比减少23%。”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个班组成员兢兢业业地工作,更离不开背后每一个小家的支持。

“每到暑运、春运的时候,也是家人最辛苦的时候,他们才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李洁朋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儿子连续几天高烧,但部门要迎接一个重要审计工作,涉及班组的配餐仓库管理和机供品回收流程,每个人必须全程在岗梳理细节、确保万无一失。焦头烂额之际,岳母立即从老家赶来,接过照顾儿子的重担。妻子每天下班就直奔医院,夜里再疲惫,和我视频时也总是笑着说:“小家伙今天精神好多了,念叨着想爸爸呢。你安心工作,仓库那些账目数据和合同可一点都不能错。咱儿子说了,爸爸是给很多旅客服务的幕后英雄,很重要。”

那些凌晨的星光、正午的烈日、深夜的灯火,见证着军旅班组的民航人把“奉献、责任、纪律”的过硬军旅作风承继于日常工作中,他们肩上一端连着千万旅客的出行,另一端连着家人的牵挂。家人的默默奉献,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把对旅客的责任放在首位,守护着每一趟航班的平安起降。

李巧会:用爱心扛起家庭

在丈夫参军入伍的岁月里,家住长水航城的军嫂李巧会以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家庭重担,用坚韧和奉献书写了感人的篇章。

李巧会与丈夫在大学初识,不久后丈夫便报名参军。几年后,丈夫探亲归来,两人再次相逢,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李巧会坦言,其中也有哥哥是军人的影响,她自小怀有一份深厚的军人情结。

婚后生活充满艰辛与甜蜜。当丈夫回家探亲时,两人用积攒的工资和借款,付了一套房的首付。走出售楼处的那一刻,他们连买一瓶矿泉水的钱都舍不得花,但内心的甜蜜却胜过一切。

2016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轩轩出生了。从孕检到分娩,都是李巧会独自一人面对。由于婚房小,产假结束后,她不得不将孩子留给公公婆婆在老家照看。那时,她需要长期与同事换班攒休假,通常是连续工作半个月,才能回去陪伴孩子几天。

更大的考验在孩子一岁时来临。公公重病住院,李巧会只能与婆婆轮流照料。婆婆守护白天,李巧会则在下班后带着孩子赶往医院,在病床前度过每一个夜晚。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两年。作为家中备受宠爱的女孩,李巧会从未吃过这样的苦。丈夫不能陪伴,驻训时几个月都联系不到。每一次在病危通知单上签字、每一笔向亲友筹借的医药费,都重重压在她一人肩头。“那两年,真的让我学会了坚强。”李巧会回忆道。

后来,小女儿媛媛出生了。从兄妹俩蹒跚学步,到入园入学后的家长会,父亲的身影总是缺席。李巧会总是通过视频让孩子感受父爱,并反复告诉他们:“爸爸在守护更大的家。先有国,才有我们的小家。”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不仅理解,更深深为父亲自豪:“爸爸是军人,能保护所有人,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十年如一日,李巧会用柔弱的肩膀,稳稳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说,从成为军嫂的那一刻起,就深知这份选择意味着什么。回望那条浸透汗水的来路,李巧会眼中闪着光,语气温柔而笃定:“现在的我,特别佩服过去的自己。真想穿越回去,给那时咬牙坚持的我,一个大大的、紧紧的拥抱。”

樊金龙:用坚韧诠释担当

走路大步流星,说话简洁干脆……樊金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

“退役就创业、创业又失业,失业再创业。”谈起自己退役以来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樊金龙云淡风轻地笑了。爽朗笑声的背后,折射出这位退伍老兵身上退伍不褪色的坚韧。

今年32岁的樊金龙,2011年入伍,在部队炊事班锤炼出一身好本领,更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2016年,从武警部队退役后,他和妻子在家乡的一所大学食堂里租了个摊位,自己掌勺,卖盖饭、炒饭。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创业按下了暂停键。失业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到嵩明县各地去寻找商机,通过走访,他发现当地农村办宴席还是传统的请人帮忙,不少当事人都说办个宴席太累了。他忽然想到在湖南当兵时,曾看到农村办红白喜事,都有流动乡厨承接宴席,一条龙服务,不仅能保证餐饮安全,主人家还省事。“这是个商机。”樊金龙说干就干,当即成立了汇添富餐饮有限公司。随后,他又到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学习流动乡厨的具体运营,半年后承接了本村一单宴席。“这是我们公司的第一单业务,40多桌。”樊金龙说,为了打好第一枪,他和妻子亲自到市场采买,还聘请了当地有名的厨师来掌勺。“那几天,虽然很累,但看到乡亲们吃得满意,我感觉再累都值了。”

从那以后,樊金龙的流动乡厨事业渐渐走上正轨,农村里办宴席,大家想到的就是樊金龙。日子久了,大家都叫他大龙,他也因此萌生了成立嵩明大龙酒席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的初衷。2022年,随着大龙餐饮成立,樊金龙的流动乡厨范围也越做越广,从嵩明县拓展到了昆明周边以及曲靖、楚雄等州市。公司也由3个人发展到了固定职工40多人,厨师、洗捡、传菜等岗位则带动了200多人就业。公司年收入也由最初的1000多万元发展到3000多万元。

“创业者要保持市场敏锐,一有机遇就要上,但也不要忘了初心,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樊金龙说他从小家境贫寒,深知没钱上学的苦,如今,富了,更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2024年4月,樊金龙发起成立了“嵩明县益童行志愿服务协会”,致力于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协会先后为牛栏江镇荒田幼儿园、培智学校等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帮助30多名困境儿童实现了“微心愿”。“帮助一个孩子,或许就可以改变他的人生。”樊金龙说他乐意为更多的困境儿童送去及时雨。近年来,樊金龙已出资40多万元用于帮助困境儿童,他也先后获得“拥军代表”“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从热血军人到创业代表,从掌勺大厨到公益人士,樊金龙说虽然人生的角色在变,但“战场”不变,无论在哪里,他依然是个“兵”,依然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樊金龙做到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凌翔社区“戎光军企联盟”授牌成立

“原以为办退役军人保障卡要回四川老家,来回折腾太麻烦了,就一直没办。去年,在社区交申请和材料,很快就办好了,去贵州旅游还免门票。”7月31日上午,在滇中新区长水街道凌翔社区“戎光军企联盟”授牌仪式现场,从武警部队退役的老兵向迎春开心地分享社区服务带来的便利。

他的感受,正是当天活动最生动的注脚。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凌翔社区通过成立“戎光军企联盟”,为辖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送上了一份节日厚礼。

“对我们这些服役多年的老兵来说,被社会惦记和尊重的感觉比什么都珍贵。”家住春风里小区、曾服役24年的退役军人殷飞良告诉记者,和这么多退役战友一起参与社区活动,这份温暖让他们倍感尊崇。

正是为了汇聚更多社会力量、提供更实在的尊崇与关爱,凌翔社区“戎光军企联盟”于当日授牌成立。滇中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长水街道和凌翔社区相关负责人、联盟首批5家成员企业代表以及部分退役军人、军属代表共同见证了联盟成立。

据悉,该联盟由社区内热心拥军的企业自愿组成,包括2家退役军人创办的“军创企业”和3家“拥军企业”。“戎光军企联盟”代表、云南轩启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军现场作出郑重承诺:“战友们,即日起,只要您持有效证件,走进任何一家联盟企业,消费一律享受优惠,这是我们联盟成立后落地的第一项实实在在的福利。”

近年来,滇中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扎实做好双拥工作,不断营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浓厚社会氛围。此次“戎光军企联盟”的成立,正是新区探索社会化拥军新路径、提升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尊崇感的持续实践。

多彩活动致敬“最可爱的人”

党建共建签约、军旅故事分享、诊疗服务、上门慰问……这个八一建军节,暖意浓情更浓。

7月31日下午,长水街道凌云社区举办“传承八一精神 共燃红色薪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风采展暨“忆峥嵘 共话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致敬“最可爱的人”,凝聚军民鱼水深情。

活动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凌云社区党支部与昆明官渡沪农商村镇银行党支部举行了“党建+”共建签约仪式,双方正式签署协议,将在拥军优属、志愿服务等领域深化合作。在“共话情”环节,《打靶归来》《一棵小白杨》等经典旋律接连响起,退役军人、军属、社区工作者及受邀嘉宾齐声合唱,熟悉的歌声激荡起澎湃的豪情与深深的共鸣,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

凌云社区还精心布置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风采图片展,展现了“五色志愿联盟”成立以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治理、好人好事、普法宣传、隐患排除等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现场对评选出的“志愿之星”以及长期以来热心支持双拥工作的拥军优属商户、军创企业和个体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个人的主场”环节。凌云社区组织拥军优属群体代表和退役军人代表,专程前往一位独居退役军人家中。大家围坐在他身边,为他送上节日的诚挚祝福,并共同唱响军歌,用这份特殊的陪伴和集体的温暖为他庆祝这个意义非凡的八一建军节。

凌云社区党支部书记龙勇告诉记者:“我们举办一系列活动,核心在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八一精神血脉,让尊崇军人、关爱军属在社区蔚然成风,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激励广大退役军人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在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中再立新功。”(滇中新区报 记者马逢萃 周凡 刘晓婕 舒珺珩 陈熙 文/图)

最新信息